English

传统生死观,生乎死乎?

1999-11-17 来源:中华读书报 □周一曼 我有话说

《现代医学发展前沿的伦理问题——生死观的困窘与重建》(1998年10月第1版,定价:11.50元)一书,是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认知与方法系列丛书”之一。

本书作者试图从医学这个崭新的视角,深入探讨存在于生死两端的哲学与伦理问题。作者首先对中西方有关生死的传统伦理观念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介绍,从中国儒家“未知生,焉知死”重生轻死的生死观,道家“死生,命也”生死齐一的观点、墨家“勤生薄死”的生死态度,到西方赫拉克里特“生死同一”、德谟克利特“死亡是自然之身的解体”、卢克莱修师“我们应当顺应自然的厄运”等等对生与死的理解,还有基督教“恶生存恋死亡”、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勿忘生,勿恋死”、“关切生存,厌恶死亡”、“既不怕死,也不求死”的生死观,总结出传统生死伦理观的三个显著特点,即确认生与死是生命的自然过程、确认生育与血缘关系的一致性、确认“惜生防死”的伦理规范,而正是其中“惜生防死”的伦理规范对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医学“仁术”的基础。

接下来,作者瞄准现代医学高科技中存在伦理问题最多也最为尖锐的几个领域:生殖技术、死亡标准与安乐死技术、器官移植技术,深入细致地探讨现代医学高科技发展对传统生死观所提出的严峻考验,应该说,这种思考、分析问题的思路十分独特,很有创新。在这里,作者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穿插大量生动真实的案例,自然地、巧妙地向读者层层揭示出生殖技术中婚姻与生育所面临的挑战,“父将不父”“母将不母”与“不父而父”“不母而母”的矛盾;器官移植技术中全脑移植和多器官移植对人的未来的冲击及安乐死所引发的舆论纷争,包括如何尊重病人的“死亡权利”、应否满足绝症患者“尊严死”的要求、怎样“善终”脑死亡者的植物性生命等。

在书的第三部分,作者着重阐述了正确评估现代医学技术价值,变革传统生死观中陈旧的内容,合理重建现代生死观的重要意义。书中指出: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有力杠杆,特别是世纪以来,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一方面,它作为现代工业社会的主要推动力量,是社会进步的重大因素;但另一方面,它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人们已经清醒地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给人类造福,也可以给人类带来消极的后果,甚至灾难,所以,怎样更好地利用科学技术,使其对人类的积极作用发挥到最大,而对人类的消极影响限制到最小,就成了科学技术评估研究的关键。本书作者在很好地掌握了医学技术评估的特点的基础上,对新生育技术、器官移植技术和安乐死技术进行了客观的、全面的评估,对新生育观、“脑死亡”观和生命价值观进行了科学的、富有创新的构想,井进一步挖掘“优生选择”与“优死选择”的现实需要、理论基础、伦理价值,积极肯定现阶段临终关怀、死亡教育和安乐死立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在书的最后作者指出:医学伦理学上的生死观作为人们对“生命”和“死亡”的根本看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生命价值观和死亡价值观,对此,传统的人道主义具有重大影响,但随著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在“生命”与“死亡”问题上,传统的人道主义的价值取向已日益受到冲击,而功利主义却重新活跃起来。当我们认真地将两者加以比较之后发现,传统人道主义的不足,正是功利主义的长处,而功利主义的不足,正是传统人道主义可以补充的。作者大胆地把人道主义与功利主义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关于“生命”和“死亡”的新的价值取向——人道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由此实现“生命神圣论”与“生命质量论”的统一、“生命神圣论”与“生命价值论”的统一、“生命神圣论”与“社会公益论”的统一、“医疗服务义务论”与“医疗服务价值论”的统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